close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自1960起開始出現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後現代主義不是現代主義的衍生,而是反對現代主義的諸多觀念和種種努力所形成的一股新文化氣候;在現代主義盛行的時期,後現代思潮已萌芽發展

 

l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

1.  空間感

2.  敘事感

3.  超現實感

4.  科技感

l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  調性(tone)

2.  用典、比喻與諷喻

3.  裝飾(莊嚴)

 

 

建築設計作品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Bilbao Guggenheim Museum

 

 


 

建築師: 法蘭克.蓋瑞Frank Owen Gehry

 

建造年份: 1994-1997

 

地置:西班牙畢爾包Bilbao

 

簡介:

 

畢爾包是一座西班牙的河岸工業城市,90年代初期市政府決心執行一連串的城市改造計畫,以藝術與文化來振興畢爾包,於是邀請著名的建築師法蘭克‧蓋瑞 (Frank O.Gehry)建造了這座混合了玻璃、石灰岩、鈦金屬,活脫脫像是一個巨型雕刻作品,以一隻沒有頭也沒有尾巴的魚作為建築的意像,被認為是解構主義的經典之作。

 

 

 

l  操作對象 



 

空間感

 

(上圖)古根漢美術館,座落在西班牙畢爾包的一個河堤基地上,佔地32,50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達2,400平方公尺。主體建築覆蓋著鈦金屬薄板,閃閃發光,加上自由流動的曲線,格外耀眼由於畢爾包是個鋼鐵工業城,建築師法蘭克決定以金屬材做為外殼建材。

 

(下圖)建築師為了把古根漢美術館融入了畢爾包這個工業繁忙的濱水城,因此他將三層樓的美術館動線設計為往下走的,把旁邊美麗的河流引入美術館的迎賓口

 

敘事感

靈感來自於一艘停泊在海港旁的船隻,如奇想般的凹曲的金屬面, 從不同的角度看起來都是不同的造型,也像是一條解構主義的魚、一朵誤植在灰暗城市裡的金色未來派之花刺激著參觀者的無限的想像力。

 


超現實感

材質的運用上混合了玻璃、石灰岩、鈦金屬等材料構成巨大扭曲的鈦雕刻品,完美坐落在都市的風景中。

 


科技感

主體架構全是完全顛覆幾何的流動造型,旋轉疊繞,外部像魚鱗般貼滿鈦金屬片,這種原屬於航太工業的高科技材質,厚僅38公釐,美國冶煉,法國輾壓成形,然後在義大利裁切,可以保固一個世紀。其最具特色之處在於造形的變化及材料的運用。表面覆蓋著鈦金屬薄板的不規則單元體,無論集中、堆砌、錯位、扭曲、傾斜或分裂,充分展現建築師的風格。輕薄閃亮又富彈性的新穎材質讓這座高50公尺,內部面積24千平方公尺的巨大建築物,更顯得輕盈飄蕩於凹凸不平的表面。且從早到晚,鈦金屬片隨著外在光線的轉換,不時地反射出不同的色調,由於材料的前衛以及造形的獨特、多變和不規則等特性,整個設計係藉由電腦輔助做精密完善的規劃而成的。

 

l  操作規則

 



 

調性

 

利用數種不同的空間單元環繞著這個中庭做扇形配置,陳列室主要是提供特選藝術家做深度展出使用。從外觀上看,它向梭飛橋下延伸,盡頭是一個塔狀的構造物,設計者顯然有意將該橋與此美術館結成一體,並將來往的人引進。

 


 

用典、比喻與諷喻

 

建築造型充滿曲線韻律像是一艘太空戰艦停駐在河畔旁,象徵延續了曾為畢爾包帶來繁華的造船工。

 


裝飾

在河畔,更刻意的設計了一箇水苑,得以發揮基地的特性,讓觀賞者可以體會出畢爾包的用心。而面對水苑的中庭有整片式的玻璃牆,可使館內的參觀者或觀光客感受到畢爾包獨一無二的藍帶河濱美景。 

 

 

建築師法蘭克每一件作品都將當地的環境、歷史列入考慮,因此其設計往往融合該地的特色,並非只是重複過去。他的設計在外觀上或有其相似之處,皆是不對稱、不平衡的建築,然而建築材料、內部構思卻有所不同,每個設計背後都有不同的理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10133202 的頭像
    B10133202

    B10133202的部落格

    B101332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